本草纲目 · 草部 · 附子

本草纲目 · 草部 · 附子朗读

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诗人: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李时珍朗读
(0)

猜你喜欢

寿阳楼前淮水碧,寿阳美女如脂白。 李郎青鬓照青衫,曾在花前作狂客。 伯劳睡重花枝晚,时许蜻蜓一偷眼。 欢娱虽少恨已多,纤手红笺挥翠管。 淮阳归来春已暮,夜夜梦魂淮上去。 欲歌旧曲只添愁,画得双蛾不能语。 有客南来从寿春,众人笑问动精神。 自从柳别章台后,攀折风光知几人。 已伴春衫辞侧帽,不怕娇啼随意笑。 嗟君耿耿独相思,须信多情是年少。
(0)
大江多悲风,秋日澄清阴。 浮云无本根,天路难重寻。 故人一失所,结交良苦心。 游子易慷慨,抚剑吐哀吟。 白发行萧萧,繁霜悴我衿。 登城望四野,明月照北林。 悠悠委他乡,中怀安可任。
(0)
海右传闻此亭古,亭中送客豪英聚。 清风入座华筵开,流霞满眼金杯举。 是时霜落天宇高,岱宗南望干云霄。 况复齐川走沧海,三山恍惚连六鳌。 山奇海壮环名邑,落落高怀感今昔。 琬琰难酬北海词,风雨宁如少陵笔。 想当促膝兹亭中,飘飘逸气凌长空。 至今草木生光彩,名将山水传无穷。 皇明文运超唐李,鸣凤高冈鸣不已。 王君之府玉堂仙,清秩仍兼举三礼。 难兄早擢贤良科,内台执法平不颇。 朅来海岱振风纪,王君柰此想思何。 鸿雁联翩暂相接,又是离亭动行色。 萧疏荷芰飐秋波,凌乱桑榆下霜叶。 王君王君我所奇,不须怀古伤分离。 但愿埙篪迭相应,一门清誉流无期。
(0)
兄弟凡四人,惟余为少焉。 长兄殁辽东,二年共和前。 二姊老故乡,死已逾廿年。 大姊今又亡,微身且苟延。 大姊幼勤谨,祖父所爱怜。 及长适吴门,事姑姑称贤。 相夫营市贾,勤俭意拳拳。 夫亡教子女,商读差比肩。 余壮志四方,所亲常别离。 抗战军事起,避寇群西移。 率家奔汉皋,姊颜犹未衰。 卅年未见姊,见姊在危颠。 相将就蜀道,欢聚忘百罹。 卜居江津城,且喜常相随。 诸甥善营贾,市利可撑持。 姊性习勤俭,老益戒怠侈。 纨素不被体,兼味素所訾。 家人奉甘旨,尽食孙与儿。 强之拒不纳,作色相争持。 针帚恒在手,巨细无张弛。 如何操奇赢,日夕心与驰。 生存为后人,信念不可移。 肥甘既失养,身心复交疲。 行年六十九,一病遂不支。 今春还山居,余病静是宜。 姊意愿偕往,临行复迟疑。 送我西廊外,木立无言辞。 依依不忍去,怅怅若有思。 骨肉生死别,即此俄顷时。 当时未警觉,至今苦追忆。
(0)
傍篱对饮小诗敲,秋色盈盈上眼梢。 休笑俗人多泛酒,古来陶令订知交。
(0)
寿阳歌 录别 其二 送王秀才省兄归京师 挽大姊 菊花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