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 汤问 · 两儿辩日

列子 · 汤问 · 两儿辩日朗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注释

两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录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火,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汤问》取此篇首句“殷汤问于夏革”中的两字为题。

东游:向东游历。

见:看见。

辩鬬:辩论、争论、争辩。

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说,通“谓”。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孰:谁。

汝:你。

本文出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两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小孩有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孔子则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说明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参考资料:

诗人:张湛

东晋学者、玄学家、养生学家。字处度。高平(郡治在山东金乡西北)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曾在列御寇原撰《列子》佚亡后抄袭部分《庄子》而托名伪造成今本《列子》。...

张湛朗读
(0)

猜你喜欢

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 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跂星悬危复斜。 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 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
(0)
小队出郊聊习战,朔风吹雪似催诗。 皇天有意诛骄虏,正类元戎破蔡时。
(0)
荆州解绂十经春,回梦青林绕汉滨。 霜气轻寒催柑实,渚波馀润作甘津。 僧园采掇宁论数,客路奔驰竟占新。 雪意垂收高会缺,分金聊助席间珍。
(0)
先帝宫藩昔曳裾,便将狂直许倾舒。 制分内外常更掌,省列东西亦预除。 敢以功名为己任,自知谋议与时疏。 归来粗足生生计,幸免乡邻厌乞诸。
(0)
日日寻春春欲还,园林游兴未应阑。 间关莺啭冲牙韵,烂漫花开历绿团。 须信马蹄随处健,肯教金盏暂时乾。 休惊节物频更换,适意欢娱定一般。
(0)
弹棋歌 出郊遇雪 襄柑分惠景仁以诗将之 答唐州郑郎 次韵程公辟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