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扤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黄帝内经 · 灵枢 · 五变,唐代,王冰,<p>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p><p>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扤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p><p>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p><p>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p><p>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p><p>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p><p>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p><p>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p><p>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p><p>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p><p>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p><p>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p><p>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p><p>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p>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
送福州谢学正无疑归南剑州。元代。方回。问知桑梓处,师祖李延平。 往正三山学,看驰四海声。 新吟严更典,老貌古兼清。 上水过衢信,闽溪却顺行。
上京翰苑书怀三首 其三。元代。马祖常。万里云沙碣石西,高楼一望夕阳低。 谷量牛马烟霞错,天险山河海岱齐。 贡篚银貂金作藉,官窑磁盏玉为泥。 未央殿下长生树,还许寻巢彩凤栖。
煮豆酌白酒歌戊戌前作。明代。李昱。煮豆酌白酒,豆肥酒气温。相对二三子,其乐难具论。 君不见晓来雨过东家村,丛丛豆荚生篱根。阿翁提篮跣双足,采摘采摘呼诸孙。 归来笑指老瓦盆,酒波犹带新糟浑。田家酒具如洼尊,一碗入口春无痕。 两碗三碗鲸涛奔,四碗五碗和江吞。须臾饮至百十碗,眼花耳热低乾坤。 忆昨豺虎如云屯,旌旗满目烟尘昏。杀人如麻血成海,十室九家无一存。 大臣自合死社稷,况叨厚禄承君恩。近闻省府日筵宴,椎牛宰马齐昆仑。 吾徒布衣在草野,忧心恻恻怀至尊。呜呼萧艾满城邑,馨香不数兰与荪。 呼童煮豆复进酒,呼儿为我关柴门。
题曾仪鲤鱼。明代。杨士奇。曾承姜氏孝,亦载琴高仙。 今朝与子别,早晚待书传。
丁丑九月十一日谒南岳庙遂登祝融峰顶(丁丑)。清代。阮元。潚江夜雨连湘潭,午晴云气馀秋炎。 南行不似重九后,风和川静如春酣。 山村竹坞路百转,再宿始到南岳南。 入庙拜神谢且祷,今年有雨无不甘。 更愿神功福三楚,丰年屡协鱼旟占。 馀闲跻胜上石廪,群峰按图相问探。 磴高岭仄下马走,逐队扶过肩舆篮。 天门叠石作壁垒,上封铸铁为瓦檐。 飞流直下绝涧底,千年不卷珍珠帘。 风高气紧杀凡木,但能拥肿生松杉。 摄衣步上祝融顶,云开石出何巉巉。 七十二峰四千丈,眼底一一森青尖。 昔闻湘中望衡岳,舟行能识九面岩。 我今远从岩上立,那见叶叶湘中帆。 惟见带水自转折,一条白气相吞涵。 苍梧地荒禹迹远,山中近事差可谈。 少陵侧身叹朱凤,昌黎掷珓多忧谗。 邺侯结庐在何处,烟霞留与张文潜。 南轩新安雪中住,直同文定通洛濂。 此外仙释殊不少,我心钝拙安能参。 ?嵝有碑索不得,奇文曷出杨升庵。 名山自念久游历,岁月动与行踪添。 嵩高二室昔祷雨,泰岱日观早具瞻。 朅来双鬓虽末白,霜色强半生我髯。 登峰幸斗腰脚健,不扶银鹿身犹堪。 鸿雁若回试寄语,吾于五岳今登三。